2021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 护理
专业代码 720201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基本学制
全日制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医疗、卫生、康复和保健机构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
五、就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
序号 | 对应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证书 | 专业(技能)方向 |
1 | 护士 |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 临床护理 |
2 | 护士、医疗救护员 |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医疗救护员资格证书 | 急救护理 |
3 | 护士、护理员 |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中级育婴师资格证书 | 社区护理 |
4 | 护士、护理员 |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 | 老年护理 |
六、人才培养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对医学和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热爱护理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护理岗位群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为原则,以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采用“2+1”培养模式,即二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医院实习,学校和医院两个育人主体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校内学习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实训和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一年的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中完成专业课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
具有护理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
(3)
具有临床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4)具有常见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
(5)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
(6)具有初步对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能力。
2.能力结构
(1)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和安全给药的能力。
(2)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3)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对急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4)能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康复指导和健康宣教。
(5)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6)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进行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
(8)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9)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七、主要接续(对口升学)专业
高职:护理、助产
本科:护理学
八、毕业标准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参加综合素质教育活动。
2.按规定俢完所有课程。
3.参加40周的临床实习。
4.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
5.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一项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育婴师资格证)。
6.学生各科成绩及格,操作技能考核及德育考评合格,体育训练达标,准予毕业。
九、课程结构
毕业实习 | |||||||||||||
综合实训 | |||||||||||||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解 剖 学 基 础 | 生 理 学 基 础 | 药 理 学 基 础 | 护 理 学 基 础 | 健 康 评 估 | 内 科 护 理 | 外 科 护 理 | 妇 产 科 护 理 | 儿 科 护 理 | 护 理 礼 仪 与 人 际 沟 通 | 病 理 学 基 础 | 病 原 生 物 与 免 疫 | 专业选修课 1、护理伦理 2、心理与精神护理 3、急救护理技术 4、传染病护理 5、重症监护室技术 6、其他 |
公 共 基 础 课 | 心 理 健 康 与 职 业 生 涯 | 职 业 道 德 与 法 治 | 哲 学 与 人 生 | 语 文 | 数 学 | 英 语 | 化 学 | 计 算 机 应 用 基 础 | 体 育 与 健 康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公 共 艺 术 | 中 国 历 史 |
十、课程设置
(一)文化基础课程
1.国防教育(两周)
课程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切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凝聚新时代的奋斗力量。在学深悟透中把握新思想本质精髓,在融会贯通中理解新思想科学体系,在学以致用中加大实践转化力度。在知行合一中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奋发作为,锤炼过硬本领,联系能力实际,掌握制胜法宝;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哲学与人生(36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5.体育与健康(144学时)
课程目标: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发展。根据医护专业对体质的要求,应进行职业专项体育教学。全面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充沛的体力从事学习、工作和劳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身体锻炼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项目,能组织简单的基层体育赛事。自己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身体计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堂中学习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和奉献的雷锋式职业精神,提高体育人文素养。
6.语文(144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加强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科学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7.英语(144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数学(14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9.计算机应用基础(144学时)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结合今后的实际需求,掌握办公软件中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的制作、编辑、完善等的方式方法。满足现代企业办公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要,达到中职生基础文化课标准要求。
10.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
课程目标:《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时给与中职生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心理方面的指导,帮助中职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我的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树立健康的就业观,使学生逐渐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11.化学(36学时)
课程目标:
1、能依据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辨识,能从微观结构探析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差异、反应特征和变化规律,理解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能使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现象并解释。
2、理解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同时也是变化的;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知道化学变化通常伴有能量变化;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建立化学平衡思想,能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现象的方法,能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反应现象;能分析化学反应现象,认识反应的特征、规律和本质;能运用化学变化及其规律解决物质鉴别和分类等问题。
4、认识实验探究对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利用探究结果形成合理的结论;具有质疑与批判精神,初步形成创新意识。
5、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能主动关注、客观分析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正确认识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关系.形成节约、环保、安全的行动,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
12.公共艺术(36学时)
课程目标:公共艺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艺术学习和艺术活动,进步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艺术鉴赏兴趣: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能初步比较、分析与描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能依据文化情境,分析、判断、评价有关艺术作品、现象及活动,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发掘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提升生活品质的意识,美化环境生活。使学生在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艺术核心素养发展,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3.中国历史(36
学时)
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历史学习,知道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进行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事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能够依据事实与史料进行历史叙述,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以及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通过历史学习,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课程
14.解剖学基础(108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掌握人类起源、进化和个体发展的规律,掌握医学遗传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熟悉人体胸、腹部的体表标志线,腹部分区,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体表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及其临床意义。为学习后续医学课程以及各专业岗位实践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15.生理学基础(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与活动规律,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结合临床熟悉学科的新进展。了解能量代谢与体温,人体内分泌和生殖的的原理。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16.病理学基础(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医学生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莫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具备一定的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沟通及协调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17.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免役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常见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法,建立无菌观念。熟悉免疫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人体与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8.药理学基础(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原则,各类实验的目的。熟悉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各类药物的新进展。在护理工作中正确执行处方、医嘱,观察药物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并能作出初步的应急处理。
19.健康评估(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问诊的方法;常用身体评估方法,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主要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正常心电图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波形与临床意义;影像检查的术前准备和护理;健康评估及护理诊断过程的基本步骤、内容;护理病历书写基本方法。能独立进行护理问诊和系统问诊,熟悉问诊内容;能独立进行身体评估;进行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采集和送检;心电图描记操作;结合临床各专业课程与临床实践能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和护理诊断,并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护理病历。了解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常用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疗安全意识、护患沟通交流能力,能关爱护理对象,理解护理对象的人文背景。
(三)专业课程
20.护理学基础(14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护理和人、环境、健康、护理四者的基本关系,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患者并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熟练完成基础护理的基本操作,掌握一般急救技术,正确记录各种护理表格。通过讲授、演示、录像、练习、自学、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建立整体观念。培养科学的护理思维方法,理解掌握护理程序的步骤,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掌握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21.内科护理(14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护理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自觉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保护其隐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护理任务。具有医疗安全、护患交流、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给予服务对象以人文关怀。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的主要内容。掌握内科病人的评估方法,能初步运用护理工作程序,进行观察评估,发现和解决护理问题,评价护理结果。掌握内科常用护理技术,能进行内科常见病病人的专科护理操作。熟悉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的常见护理诊断问题。了解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的常见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能应急处理和配合医师抢救内科急危重症病人,能使用内科常用器械、仪器和设备。能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进行医护团队内的专业交流。
22.外科护理(114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精神,并要爱护仪器、设备。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中的身心状况、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熟悉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辅助检查和诊疗要点。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和发病机制、护理目标、护理评价。掌握外科基本护理技术,熟练掌握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的方法;熟练掌握外科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技术操作。学会进行外科各种管道的护理和更换方法;学会换药操作,并能初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完成外科医护配合和疾病护理工作。基本理解打结方法和缝合技术。
23.妇产科护理(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妊娠期监护、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分娩三个过程的经过、处理和护理知识;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能理解妊娠生理的基本知识;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适应症、禁忌症、用物准备和护理措施;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同时具备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观察治病反应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对妇产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整体护理;能配合医生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操作及护理配合。
24.儿科护理(7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儿童及其家庭的信仰,理解儿童及其家庭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理念,自觉尊重儿童的人格,保护儿童及其家庭的饮食隐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依法为儿童实施护理任务。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珍视生命,关爱儿童,减轻儿童痛苦,维护儿童健康。具有较好的护患交流与医护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健康体质、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营养与喂养、计划免疫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儿科常见急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原则。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主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熟练掌握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学会患常见病儿童的护理。
25.急救护理技术(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中西医急救护理技能和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能,培养学生处理各种急救情境中的危急重症病人伤情的能力,学会快速评估、判断,并能正确有效地运用急救护理技术配合医师完成急救工作,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急诊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促进患者康复,增进健康。
26.重症监护技术(36学时)
《重症监护技术》:了解ICU的基本建设和管理、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感染的控制等;掌握常用的重症监护技术、ICU病人的治疗原则、监护分级;掌握重症患者常用的监测技术;掌握
ICU的护理技能,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各种导管、人工气道与机械通气护理、重症监护记录的书写等。主要研究危重病人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发病机制、诊断、检测和治疗问题。临床处理对象是危重但经过抢救治疗后有可能好转或痊愈的病人。
27.社区护理(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区的概念,社区护理概念,社区护理中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评价指标,社区健康护理、家庭健康护理及个人健康护理措施;熟悉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身特点和保健要点;了解社区环境等;培养学生在社区护理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28.老年护理(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树立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一切为了老年人健康的护理观,具备尊老爱老的观念,并在护理实践中,表现出关爱老年人的态度,并能运用健康教育的技巧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保健、心理健康保健等知识和技能指导。
29.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3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能力为本位,以训练为主线,坚持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礼仪与沟通的基本原理、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技巧的基本方法、护理工作礼仪与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能正确应用礼仪与沟通技巧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提升人格魅力,达到育人育才目的。
十一、课程考核
课程分理论和技能两大模块,理论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组织考试,一学期开设完的课程,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跨学期的课程每学期只安排期末考试。所有考试的课程均实行百分制或五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记分。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其中有实验(实训)的课程,期末成绩中实验(实训)成绩按照实验(实训)课时占课程总学时的一定比例进行考核记入课程总分,最低比例不低于20%,最高比例不超过50%,其中理论终结考核考试成绩最低比例不低于50%。考查课程由各学科组自行组织,平时成绩占40%,结课成绩占60%,最终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90-1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毕业考试课程为:专业实务、实践能力。
十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考核基本要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的主要技能,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毕业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全面考核,综合训练时间安排两周,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能10个项目,要求学生逐个项目进行训练,每人随机抽取1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达80分及以上为合格,准予参加毕业实习。专业操作技能要求达到:
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临床各专业护理技能,了解各项操作的目的及临床意义;
2.在各项操作中能够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
3.掌握各项操作所需用物的准备;
4.每项操作按照评分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5.操作完毕后对所有的用物、仪器设备进行整理;
6.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工作能力。
十三、毕业实习教学指导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40周,安排在符合实习条件的二甲及二甲以上医院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内容。通过实习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在各项护理活动中,学会自觉遵循护士良好职业行为规范。护理操作前能对患者做好解释,严格做好三查七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操作中能尊重、关心患者;操作后能妥善安置患者及用物。能规范熟练、独立进行各项基本护理操作。学生通过约1200学时的专业实习,各实习科室考核及格,科室综合鉴定合格。准予毕业实习合格,可取得护士执业考试资格。
十四、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程与课时分配
课程 类别 | 序号 | 课 程 名 称 | 考试学期 | 考 查 学 期 | 计划学时 | 学 期 周 学 时 |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
总学时 | 理论 教学 | 实践 教学 | 第1学期 | 第2学期 | 第3学期 | 第4学期 | 5-6学期 | |||||||
2周 | 16周 | 18周 | 18周 | 16周 | 2周 | 40周 | ||||||||
文 化 基 础 课 | 01 | 军训、入学教育 | 72 | 72 | ★ | 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 专 业 实 习 40 周 | |||||||
02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1 | 36 | 32 | 4 | 2 | ||||||||
0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36 | 32 | 4 | 2 | ||||||||
04 | 哲学与人生 | 1 | 36 | 32 | 4 | 2 | ||||||||
05 | 体育与健康 | 1-4 | 144 | 20 | 124 | 2 | 2 | 2 | 2 | |||||
06 | 语文 | 1-4 | 1-4 | 144 | 136 | 8 | 2 | 2 | 2 | 2 | ||||
07 | 英语 | 1-4 | 1-4 | 144 | 136 | 8 | 2 | 2 | 2 | 2 | ||||
08 | 数学 | 1-4 | 1-4 | 144 | 144 | 0 | 2 | 2 | 2 | 2 | ||||
09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2 | 1 | 144 | 72 | 72 | 2 | 2 | ||||||
10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1 | 36 | 28 | 8 | 2 | ||||||||
11 | 化学 | 1 | 1 | 36 | 20 | 16 | 2 | |||||||
12 | 公共艺术 | 1 | 36 | 18 | 18 | 2 | ||||||||
13 | 中国历史 | 1 | 36 | 32 | 4 | 2 | ||||||||
小计 | 1044 | 702 | 342 | |||||||||||
专 业 基 础 课 | 14 | 解剖学基础 | 1 | 108 | 88 | 20 | 6 | |||||||
15 | 生理学基础 | 1 | 72 | 60 | 12 | 4 | ||||||||
16 | 病理学基础 | 1 | 1 | 36 | 30 | 6 | 2 | |||||||
17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 1 | 1 | 36 | 30 | 6 | 2 | |||||||
18 | 药理学基础 | 1 | 1 | 72 | 60 | 12 | 4 | |||||||
19 | 健康评估 | 1 | 1 | 72 | 60 | 12 | 4 | |||||||
小计 | 396 | 328 | 68 | |||||||||||
专 业 课 | 20 | 护理学基础 | 2-3 | 2-3 | 144 | 74 | 70 | 4 | 4 | |||||
21 | 内科护理 | 3-4 | 3-4 | 144 | 130 | 14 | 4 | 4 | ||||||
22 | 外科护理 | 3-4 | 3-4 | 144 | 130 | 14 | 4 | 4 | ||||||
23 | 妇产科护理 | 4 | 4 | 72 | 66 | 8 | 4 | |||||||
24 | 儿科护理 | 4 | 4 | 72 | 60 | 10 | 4 | |||||||
25 | 急救护理技术 | 3 | 36 | 26 | 10 | 2 | ||||||||
26 | 重症监护技术 | 3 | 36 | 30 | 6 | 2 | ||||||||
27 | 社区护理 | 3 | 36 | 30 | 6 | 2 | ||||||||
28 | 老年护理 | 3 | 36 | 30 | 6 | 2 | ||||||||
29 |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 | 1 | 36 | 24 | 12 | 2 | ||||||||
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 72 | 72 | 4 | 72 | ||||||||||
小计 | 828 | 600 | 228 | |||||||||||
临床实习 | 1080 | 1080 | ||||||||||||
合计课时和周课时 | 3348 | 1630 | 1718 | 28 | 28 | 34 | 28 | 72 | ||||||
毕业考试课程 | 专业实务、实践能力 | |||||||||||||
说明:1.体育与健康课第4学期利用星期三下午安排2学时体育 |